本文作者:xinfeng335

网约车,谁还在死磕?

xinfeng335 2023-10-31 50
网约车,谁还在死磕?摘要: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财经汽车   网约车行业的竞争从未停止过。  从靠补贴抢用户,到创新服务搞差异化,经过若...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网约车,谁还在死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来源:财经汽车 

  网约车行业的竞争从未停止过。

  从靠补贴抢用户,到创新服务搞差异化,经过若干次的并购整合,出行公司进入了一超多强若干地域性小巨头的奇妙结构;在这样的竞争体系下,以地图为主营业务切入的聚合平 台成为新入局的对手。

  到了2023年,网约车司机也开始变 得“卷”了起来。更长的工作时长、更少的单量和时薪,使得网约车这个曾经的就业蓄水池变成了一座围城。尽管如此,由于相对的空间和时间自由,许多新人加入其中。

  或许是涉及人的体量和规模越来 越大,所以相关的监管也在变得更加精细。一直处于身份未定论的聚合平台正面临着越来越精细的监管,以确保司乘双方的需求得到匹配。

  显著增多的司机,创新转型的出行公司,以及面临强化监管的聚合平台,使得网约车产业面临着外部竞争与内部提升的双向挑战。

  01 滴滴回归,重振山河

  2023年1月,滴滴恢复上架。

  在过去的一年半里,出行公司和聚合平台的竞争对手们占据了市场超过20%的份额。

  圈内常识,网约车消费者普遍缺乏品牌忠诚,只会跟着价格走。在这个背景下,滴滴依靠着独立品牌花小猪来应对竞争格局;此外,滴滴新推出了一系列市场服务,旨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单量,二是留住核心运力。

  目前来看,效果还成。2023年第二季度,滴滴核心平台的总单量达到了33亿单,同比增长了45.2%。中国出行的单量为26.74亿单,同比增长47.7%;国际业务的订单量为6.26亿单,同比增长35.2%。自从滴滴出行上架以来,中国出行订单量持续增长,二季度日均订单量达到2940万单,而在6月,日均订单量已经突破3000万单。

  一方面是让网约车企业重振旗鼓,另一方面是调整未来产业的布局。

  围绕大出行市场,滴滴新推出了快送、租车等新业务,都是聚焦于和行业玩家合作,主打一个平台效应,用的是轻资产模式,提高了利用率。

  2023年4月,滴滴自动驾驶在开放日活动上分享了多条关于自动驾驶的信息,以及对行业的思考。在未来出行上,发布了首个自动驾驶运维中心、首款载人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

  在《中国自动驾驶市场与未来出行市场展望》的报告中,咨询机构IHS Markit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总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元,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占比将达到60%,规模为1.3万亿元。

  图源/IC

  无论是载人还是载货,自动驾驶技术都离不开硬核的底座。在开放日活动中,滴滴自动驾驶首次发布了两款自动驾驶核心硬件,分别是“北曜Beta”激光雷达和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

  目前,滴滴自动驾驶正在结合新能源整车企业的能力,共同定义和量产无人驾驶新能源网约车。我们已经在Robotaxi产品定义、车型平台选择以及座舱与智驾系统开发等方面展开了合作。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服务。

  在载货方面,滴滴自动驾驶货运KargoBot也于此次正式亮相。目前,KargoBot拥有超过100台自动驾驶卡车,这些卡车已经在天津和内蒙之间开始了常态化的试运营。

  “混合派单的共享出行网络,是自动驾驶技术走进人们生活的最佳路径。”滴滴出行CTO(首席技术官)兼滴滴自动驾驶CEO(首席执行官)张博在开放日活动上表示,滴滴自动驾驶希望为用户打造更好的自动驾驶服务网络,提高出行体验。

  2023年9月,滴滴二季度财报显示,总收入达到488亿元,同比增长52.6%;二季度滴滴中国出行(包括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总收入达到445亿元,同比增长57%。国际业务总收入为19亿元,同比增长35.3%。其他业务总收入为25亿元,同比增长8.6%。

  02 造车?曹操和滴滴做出了两种选择

  一位网约车行业早期入局的行业高管曾对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透露,主机厂不做出行市场,眼睛是瞎的。在他看来,只有更广泛地接触终端消费者,才能获取消费者反馈,升级迭代车型;如果能够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网约车领域,就能够收集更多的数据,更好地升级智驾系统。

  2023年3月,曹操出行推出了共享出行定制车品牌——曹操汽车,并发布了其品牌首款车型——曹操60。曹操汽车由吉利集团负责整车开发,而曹操出行则负责产品定义和智能开发的新品牌。

  在曹操60车型上,可以看到许多出行公司输入的定制化需求。比如为了满足乘客体验,在设计上用高坐姿设计、极大减少A柱遮挡面积、500升超大行李舱容量、能容纳八个登机箱、摇一摇手机便找到车辆、防晕车科技等;针对网约车司机的需求,该车型的续航里程为415公里,可实现60秒换电。此外,该车型还专为网约车司机定制开发了舒享座椅,配置电动四向调节腰托,并配备司机智能工作台和车机大屏接单热力地图。

  图源/IC

  在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共享出行定制车是定制满足市场需求的车型,在配置与使用上与其他出行品牌的私家车型形成明显区别。曹操出行背靠吉利,拥有先天优势。

  向左走,向右走。就像几米的名字一样,当曹操造车时,滴滴选择将直接造车的积累交给了造车的合作伙伴——小鹏汽车。

  2023年8月,滴滴宣布向小鹏出售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根据小鹏公告,在首次交割日,滴滴获得了小鹏汽车3.25%的公司股份。

  此前,滴滴已经为此做了不少准备。小鹏汽车副董事长、总裁顾宏地向《财经》记者证实,滴滴在前期已经投入了数十亿元人民币来开发新车,并且已经完成了一个准量产A级智能电动汽车轿车车型。

  这不是一锤子买卖,在交付资产后,双方还有广阔的商业合作空间。双方的合作项目代号为“MONA”,其核心是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预计于2024年开始量产。

  滴滴出行董事长兼CEO程维表示,双方将在多个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小鹏将基于滴滴提供的相关技术和团队,打造一款15万元级的智能电动汽车,预计于2024年量产。此外,双方宣布将在汽车运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以及国际市场等方面进行合作。

  如果说,未来汽车出行的行业终局,就是如诸多机构口中所述——由私人用车转向普遍共享,由人工驾驶转向高阶自动驾驶。车企打造的产品会发生变化,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点也会发生变化。到时候,核心是关键技术的所有权,以及如何运营整个车队,高效调配满足消费者需求,这背后是算法和大量的线下运维经验,这些不仅需要依靠钱,更需要时间来解决。

  在这一逻辑上,车企和出行公司的融合协作大概率会越来越多,融合的方式也会越发多元——车企打造自营出行公司,出行公司赋能车企定制车辆,双方既能内部消化销量,也能实现更宽广的合作。

  图源/IC

  03 聚合平台监管精细化

  现在,用网约车聚合平台叫车的人越来越多。在用户看来,一键呼叫多家平台网约车,不用苦守着一个平台,有时候还有专享优惠券,何乐而不为?对于网约车平台和司机来说,聚合平台巨大的流量,能够提供更多的单量,看似多赢。

  交通运输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7月,网约车聚合平台订单量约为1.53亿个,占同期网约车总订单量(6.95亿)的22%;截至2023年4月,网约车聚合平台订单量已经达到了1.96亿个,占同期网约车总订单量的比例已经升至27.8%;2023年8月,聚合平***成订单量超过2.28亿单,行业占比高达27.7%。

  为网约车提供信息撮合服务的“聚合平台”,通过汇聚多家网约车平台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一键全网叫车”服务,为网约车平台导流,因此被称为“平台的平台”。

  长以来,业内聚合平台的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更多地将聚合平台界定为电商平台,属于电商平台经营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延伸。

  伴随体量增大,加上监管层与乘客对于安全和体验的要求,在一些客诉与安全中,聚合平台未定的身份,及未定的责任,让其在多起***中扮演了一种不尴不尬的角色——乘客觉得在聚合平台打车,就应该由其负责一切,但聚合平台本身却难以监督入驻的网约车出行公司。

  在这种权责真空的背景下,考虑到网约车的特殊性,监管的网正在织密,为聚合平台的合规经营和健康发展鸣响警钟。

  2023年4月,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网约车聚合平台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该《通知》首次对包括高德打车、花小猪、百度地图、美团打车、腾讯出行、华为Petal出行等在内的俗称“网约车聚合平台”的规范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通知强调,要加强对网约车聚合平台经营行为的监督指导,督促网约车聚合平台对相关网约车平台公司落实核验责任,未在当地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接入,提供服务的驾驶员和车辆均应办理相应网约车许可等。

  2023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宣布就规范管理网约车聚合平台开展社会监督,强调聚合平台应尊重消费者安全权、公平交易权,并保护用户信息安全。

  作为连接供需两端的平台型经济体,网约车聚合平台与网约车平台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都是直接面向当地市民或乘客提供出行叫车服务,并直接接受地方管理部门的监管。

  因此,在监管体系设计上,《通知》对网约车聚合平台沿用了网约车“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管理理念。一方面,《通知》对各地依法做好此类网约车聚合平台经营行为监管提供了方向指引,另一方面,更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监管政策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9月,河北定州出台了《定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将网约车聚合平台纳入网约车平台公司管理,这是全国首个将网约车聚合平台纳入网约车经营者范畴进行管理的地方落地政策。

  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将聚合平台纳入网约车平台管理,意味着聚合平台也需要办理网约车平台证。然而,在很多地方,这一经营资质已经不再新增。这将会卡住聚合性平台发展的咽喉。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认为,网约车聚合平台作为“新业态中的新模式”,仍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中,如何更好地“聚”起规范发展,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和驾驶员的合法权益,更好地融入当地出租汽车监管体系,还需要各地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04 老司机的围城,新司机的避风港

  “这就是一场围城,我想出去但不舍,外面的人想进来总得抢破头。”王师傅是天津人,在北京开了六年网约车,见证了补贴大战,长以来他都选择在同一家网约车公司开车。正因为如此,在出行公司的评分体系中,他得分很高,这使得他能接到一些长途的好单。

  图源/IC

  出行公司的排名是一种排序机制,需要开满足够的时长、单量,还要保持服务,以免维持住自己较前的排名。王师傅有自己的烦恼,现在进入的新司机实在是太多了,如上的这套机制就变得十分内卷,这让他感觉这几年开车实在是越来越累。但相比上班,他又觉得“实在不想开就歇一会,尚存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又不用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上相对还能接受的收入情况,这让他选择在北京继续坚守。

  但每当有人向他咨询入行时,他都会选择劝退,因为赚不了多少钱。因为新来的人太多了。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2022年初,网约车驾驶员证的发放数量为398.8万本。到了2023年8月,这一数字已经上涨到605.9万本,涨幅高达51.9%,新增了207名司机。

  自2023年4月以来,网约车司机的数量环比增长了超过3%;仅在6月,就有超过20万名新司机加入了这个行业。

  相比之下,订单量仍处于下滑趋势。在网约车司机大幅增加的同时,去年12月,网约车单月订单量比起年初下降了2亿单。

  今年以来,网约车订单量逐渐回升,8月网约车单月订单量达到了8.24亿单。尽管总订单量在逐渐增多,但网约车司机的数量增加得更多,与2022年1月相比,网约车司机单月的接单量下降了23.3%,从176单降至135单。

  随着网约车司机数量的饱和,许多城市都发出了预警信号。例如,三亚、温州、济南等地的“提醒信息”显示,当地网约车日均接单量不足十单。

  刚刚从外地毕业返沪的小李感觉到最近的网约车司机有些“暴躁”,路不太熟、车开得也比较凶,看了看订单,司机订单数量不算多,一问得知刚从家乡过来开车时间不。提起工作体验,大多都是抱怨,因为路况复杂、容易违章;工作辛苦、收入也远远不及预期。

  除此之外,在交谈中小李得知,网约车司机最不开心的是自己踩了坑。为了能开网约车,他特地租了一辆有营运资质的车,最近开车不顺,他准备提前退车,但一问才得知自己签订的合作协议有坑,大概率拿不回押金。在网约车司机群里一问,发现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里外里算了算,如果提前回家,不仅钱赚不到,可能还要赔。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